前以利國際服務社會企業創辦人陳聖凱到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 演講
社會企業的心、新、辛
社會企業如何在企業與社會使命之間求取平衡?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創新》課程,10月8日邀請前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前鮮乳坊永續長陳聖凱談「社會企業的心、新、辛」。陳聖凱表示,要時時注意在社會面與企業面間的擺盪,不要鎖死自己一定要賺多少錢,或一定要立即解決某些社會問題,要讓自己呈現類似盪鞦韆一樣的動態模式。
「做社會企業比一般企業的門檻高。」陳聖凱指出,以賣米為例,社會企業賣米多了社會使命,就是多了一道門檻,代表著增加成本。從企業競爭的角度「客戶沒有義務去理解你」,這就意味著,絕大部分客戶進入賣場,面對這麼多款的米,不會主動去了解,社會企業的米和一般企業的米,有多大的差別!陳聖凱說:「做 社會企業,要很會溝通,所以不要小看客戶溝通的重要性。」
以立國際服務(ELIV)是陳聖凱在2010年創辦的一種結合「旅遊與志工服務」的社會企業,與傳統的「Home Stay」不同的是,參加以立的旅遊行程,不僅可以深入當地的社區,更要實際承擔勞力服務等志工工作。以立是從事商業活動,但社區的需求是公益服務不是商業,以立國際服務結合旅行與做好事,聽起來很簡單,執行起來難度卻非常高。因此,陳聖凱描述當初創業初衷,比較著重「市場區隔性」。他說:「我的客戶,希望旅行不只是休憩的效果,他們想透過旅行體驗人生,透過旅行提升自我。」
除了以立國際服務,也有其他非營利組織提供類似的國際服務機會。但「我們把它做成企業化,代表我的領隊要非常專業,我的行政工作要非常專業,甚至安全性、風險控制都要非常非常注意。」重視服務項目與確定性的客戶,就是以立的目標客群。他說:「因為我是用『商業的規格做社會服務』。其他非營利組織,價格便宜,還是有很多學生去參加,但我的服務與他們不同,這就產生市場區隔性。」
談到自己早期從單純志工,轉型到創立社會企業,陳聖凱坦承,創業一直都很辛苦,必須想像這些辛苦是鍛鍊功力的機會,「鍛鍊我的商業嗅覺與敏感度,這些招募人、財務上的辛苦,對我來講都是成長過程。這些轉換是不容易,卻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