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1第一場論壇:公民社會中之大學與公益(十)江明修教授與談
前不久聯合報副刊裡,有一個大陸出身的學者在美國工作,寫了一篇文章,他談到他過去十幾年來,有幾次機會被應邀到台北作講學時,因為他從媒體得到台灣是一個危邦、亂邦,「危邦不入」,所以他就拒絕來。後來前不久,他還是來了,來了以後,他在台北觀察,他說:「這是華人世界最好的一個地方。」他坐捷運,到很多地方去,發現大家很熱情、有禮貌、井然有序,而且有中華文化的內涵。他回去就很感慨的在聯合報寫一篇文章,他寫:媒體實在是太亂了,把真正美好的社會都扭曲了。
另外大概在一年多前,我在政大坐電梯時,碰到一位教授是從人民大學來政大訪問的學者。我們聊起來,他和我說他來之前,他的家人都告訴他,台北非常亂,黑道治國。不是黑金,是黑道,八點以後絕對不能出門,結果他來了以後,發現他24小時都可以出門。他說他問路的時候,路人不只跟他講,而且還帶他去。他說沒想到台灣是這麼溫暖的一個社會。他說他到西安去作研究時,問一個路,人家跟他口頭講一講,還跟他要50塊人民幣。
在這個與談裡,我的重點有三點,第一點是,公益學院所提倡的公益,不是一個觀念啟蒙而已,而是一個培養許多行動與實踐的人才,可以到社會去把公民社會建立起來。這樣公民社會的建立過程,不只是不斷宣揚理念而已,而是不斷建立組織、建立制度、然後做中學,去作實踐。也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散佈許多很多種子,在社會每個角落、在世界每個角落,在歷史的縱軸裡面、流向裡面,可以傳到一百年、一千年之後。我想我們要反省的第一點是這個。
另外兩點是跟公益學院的整個發展與規劃理念有關,我想公益學院有兩個角色是需要去做的。對社會來說的話,第一個就是「搭橋」,「搭橋」其實在大概十年前的時候,我們在政大就開始提這個構想,後來我們把這個構想送給青輔會參考,青輔會就真的在各大學推。到目前為止還在推,所以很多大學常常會接到青輔會來信,邀請幫忙開設非營利組織相關課程等等。「搭橋計畫」的意思是,大學要作為整個非營利組織的連結中心,然後甚至要作為一個incubator孕育這些非營利組織。對既成的這些非營利組織,我們如何讓它連結起來,讓它有更好的人才、資源、知識,大學作為一個窗口,應該主動去提倡。
大學的服務學習不應該是像現在這種作法,事實上因為我們現在很忙,沒有辦法不斷的去談這個東西,大學的服務學習不應該跟高中的服務學習一樣。如果他只是功利性的連結到就業跟升學的話,這個精神就錯了。而且不應該是站在個人,學務處開始推動每一個個人,送到社區去掃地,去怎麼樣。其實我覺得過程中,需要作理念溝通,為什麼我們要做這個事情,這比去蓋一個章,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的服務證明更有意義。所以大學做服務學習時,必須有很好的社團在校內。
今天我們的大學最大的危機不是五年五百億,追求頂尖,現在大學最大的危機在於我們服務性社團辦不起來,這才是我們文化上還有我們大學教育上最大的危機。這個部分如果說我們今天不去檢討,我們談服務學習,再多的人來參與服務學習都沒有意義。數字再多都沒辦法逃避國際孤立這個事實,事實上台灣只要繼續對人類、對這個世界有貢獻,就不可能被孤立。比如說,戰略上,我們台灣成為世界人權受迫害者的庇護地,全世界大概至少有幾千個人在世界上流離失所,在人權上受傷害,如果台灣跟他伸出援手,就國際化了,就不可能被孤立。因為你不斷地跟這些人類進步的力量在結合,怎麼可能會被孤立呢?我們整體的戰略跟策略來看有很大的錯誤:以大學來說,台灣目前整個走向的錯誤,希望法鼓不要重蹈覆轍。所以我想這個部分,「搭橋計畫」是滿有必要的,開始從學術的角度跟實務界的NPO做連結。像今天來的YWCA,在台灣與世界各地為了青年女性在奮鬥,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去學習,然後大學作為社會的一個學習中心去支援這麼好的組織,是特別有意義的。或者社區大學運動,在環保、自然生態,在很多方面的推動也都令人非常敬佩,很多經驗都是可以感動學生的,有的學生好像變成一個新的人一樣。
最後一點,就是我覺得應該要有一個「茁壯計畫」,透過一些策略,讓人類的整個精神文明提昇,從法鼓開始出發。在這茁壯的過程中,我們要有很務實的作法,讓公民的參與精神還有公民美德體現出來。專業是重要的,從每一個管理、領導、財務、公關等各種專業不斷去精進。如果「搭橋計畫」追求的是一個靈魂,「茁壯計畫」追求的就是卓越,所以呼應陳教授說的「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我們要「Excellence with a Soul」。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