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8第一場論壇:微型志工, From Outsider to Insider

1/8下午,本場次公益論壇非常榮幸邀請到多背一公斤發起人安豬(本名:余志海)蒞臨法鼓德貴學苑,以「微型志工, From Outsider to Insider」為題分享心得,並由長期關注台灣第三部門發展的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江明修教授主持,兩位與談人分別為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所所長陳定銘教授與台灣國際志工協會張瓊齡副理事長。安豬成立的多背一公斤網站(http://www.1kg.org/)是中國鄉村教育領域領先的公益服務平臺。透過公益旅行,動員大眾在旅行途中探訪鄉村學校、傳遞物資和知識、並收集學校資訊和需求。借助網路社群的力量,多背一公斤網站的志願者服務涵蓋中國超過1000所鄉村學校,每月由志願者自發組織的公益活動超過30個,服務形式覆蓋了公益旅行、物資捐贈、支援偏遠地區教育等方面。

安豬首先指出,真正能做很多事的「超人」是很少的,大部分人做的可能是點點滴滴很少的事情,他們是不是因此被拒於公益門檻之外呢?於是就有一個新的概念叫做「微型志工」,所謂微型志工相對於傳統的志工做的是比較小的工作,一般來說,微型志工和傳統志工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可以很自發、方便地去投入,很多是透過網路、零碎時間來參與,而不像傳統志工需要應聘、培訓的過程。比較為人熟知的是「Wikipedia」(微基百科),Wikipedia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它透過網路平台,讓每個人可以隨時隨地對於他自己感興趣的各種語言詞條,進行編輯與修改,藉由這樣一個大眾協作的方式,最終它變成全世界最大的線上辭典。此外,中國大陸的「譯言」(yeeyan)網站是做社會化翻譯的工作,其作法將英文的文章分段,由志工認領進行翻譯。社會化翻譯相關的還有一個組織「字幕組」,字幕組也是很典型的網路志工,專做外國電影、影集的字幕翻譯,而且不同字幕組之間還會競爭誰翻譯得快。上述的微型志工案例,都是基於虛擬的網路型式,但是對於現下實際社區的公益活動,似乎不太容易在網路上呈現出來,只能張貼活動訊息,支持、給個「讚」或轉貼等。因此,這兩年便有個新的名詞叫「懶人行動主義」(Slacktivism),這是一個對網路公益形式有爭議的地方。

安豬說明「多背一公斤」是與現實的社區有聯繫的公益活動,面對的是中國大陸鄉村學校教育的狀況,或許大家比較少機會去到大陸的偏鄉學校,其狀況是非常多元且複雜的,有的學校課桌椅非常破舊;有的學校可能是村子裡面最好的建築。有的學校很缺老師;有的學校吃的很糟糕,只有菜湯、洋芋加白米飯。有的學校缺乏課外書、字典、必要學習用品;很多小朋友沒摸過電腦,只聽說過電腦的名字。因此,在地域遼闊的中國,每個學校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更要命的是中國有30萬所農村學校,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分佈在貧困地區。最近,多背一公斤網站調查鄉村學校的需求,經回報統計至少有上千項需求,分別歸類於書籍信息、文具、衣物、教具、醫療、課程、硬體、教師等需求類別。面對這麼多元複雜的需求,單靠我們無法完全滿足,我們也沒有權威去告訴志工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既然做不到,於是我們就想改變一個位置,不是做全知全能的人,相反的,我們提供一個機會讓志工可以很簡單、很輕鬆地去接觸到農村的學校,讓他們親身去體驗,看到這些學校到底需要什麼東西,同時看這些學校是不是值得信任,將他們的所見所聞帶回來,把相關資訊傳遞到網路上,發動更多人參與。這就是我們最初設計的思路,於是就有了「多背一公斤」的公益行動。最簡單的一個概念就是,旅行的時候背上一些圖書、文具帶給學校。但關鍵的不是物資,關鍵的是有這樣的機會可以真正接觸到農村生活的現狀。當你接觸並產生信任之後,回來再透過網路、各種型式,你願意幫這個學校做更多的事情。為了幫助志工有更好的參與,在多背一公斤網站,志工可以很方便搜索學校,另一方面,志工也可以把沿途走訪的學校登錄上來。每個學校都有具體詳細的頁面,讓志工瞭解這些學校的需求、交通、聯繫方式等。根據這些信息,志工可以直接聯絡學校、安排行程。同時,也可以參與其他志工發起的活動。透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活動設計、網路,改變了傳統NGO的定位,傳統是NGO設計行動,再招募志工參與。相反的,讓志工自己去發現、去服務。當志工習慣此方式後,會有很多新的創意的行動產生,安豬稱之為「DIY公益」:

  • 「鄉村分享會」:除了物資以外,也把自己的特長、人生經歷帶過去分享。
  • 「夢想記錄」:讓小朋友寫下自己的夢想,幫他拍照紀錄,傳播出去,找到合適的人幫他實現夢想。
  • 「城市活動」:志工自發性地組織宣傳、討論、分享活動。

多背一公斤網站於2008至2010年每年統計,志工蒐集到的學校資料總數從591、880到1213所;志工自己發起的活動次數從241、466到580次,;參與人次從811、2502到6314人次,大幅成長。此即透過簡單的活動設計,所帶來的改變。但安豬說,這其實看起來仍然滿傳統的,好像只是用一種新的方法,去解決一個傳統的問題,然而,實際上微型志工的魅力在於,有很多東西是事先預想不到的。

安豬分享了這幾年在多背一公斤的運作中,微型志工所帶來的有趣的新發現:

  • 產出群體智慧:當很多人都在做同樣簡單的事情時,最終會有一些很特別的產出,這裡面會有資訊收集的過程。每個志工在出發前,都可以下載、列印一張「學校資訊收集表」,到學校後讓老師填寫,再將它回傳到網路上,整理過後,與Google Map結合,就可以看到所有項目的需求地圖以及學校具體位置頁面。此即所謂「群體智慧」,不是單靠一些專家成就的,而是很多普通人用很簡單的行動,慢慢累積出來的。安豬很有自信地說,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群眾智慧是超越專家的。因為專家可以告訴你學校需要籃球也需要足球,但他不能告訴你到底是更需要籃球還是足球,也不能告訴你哪些學校需要籃球?哪些學校需要足球?但是在1KG網站上可以很方便直觀的,立刻就可以搜尋到相關資訊。有了這些數據,我們更瞭解鄉村學校目前需要什麼,在這些需求後面就能設計更多的專案。
  • 創建社會資本:很關鍵的是,微型志工能創建更多社會資本。NGO可能會強調給社區帶來多少服務、物資,社會資本才是最終能為社區留下的東西。幾個興趣相投的志工住在同一個城市,就可以成立一個志工團隊。這個過程完全是自發、由下而上的。1KG網站就會為他們創造一個團隊頁面,開啟團隊活動、團隊地圖、團隊相簿、關注者等功能。每個農村小學都可以看做一個小的農村社區,一開始先有旅行者走訪,把資訊上傳到網站上,於是這小學就被所有用戶看到,有志工認為這學校可以信任,想為他們做更多事,他就會發起行動,帶來一些人的關注和參與,慢慢地會有更多人的關心和投入,最終幫助學校建立了一個屬於他們的用戶社區,使其獲得持續的服務行動。

從上述群體智慧和社會資本的產出觀察到,其實微型志工除了傳統的想法:把大的事情分割成很多小的事情,使其更容易完成外,也給我們新的思路:微型志工可以讓我們「重建與世界的聯繫」。安豬感慨地說,地震、風災、人為污染頻傳,這世界在他看來是有病的,他從不認為這世界在變好。舉例來說,青海玉樹位於西藏、四川交界地帶的藏族地區,在去(2010)年4月在發生強烈地震之後,才為眾人所知悉。其實此前那是一個很漂亮的地方,有很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資源,很多背包客喜歡走訪。如今提到青海玉樹,一般人聯想到的就是地震災區,這是不正常的。像這樣我們對世界、對社區的侷限認識,認為它是有病的,會導致傳統行為模式產生,於是“超人”就出現了,要去拯救世界、拯救社區,這肯定是很嚴肅的,最重要的是要服從權威,因為“超人”掌握資訊、社會資本,只有他瞭解這個社區,我們只能跟著他走,但事過境遷,“超人”又去拯救其他地方,那社區就被遺忘了,就像我們知道青海玉樹更新的資訊嗎?肯定不知道!這就是傳統救火式的、侷限性的世界觀所帶來的問題,而「微型志工」是有可能改變這樣的認識的,微型志工最好玩的地方:他不是去救火,也不是等社區生病再過去,而是隨時可以過去,如同多背一公斤一樣,而去某個學校也不是因為它很窮,需要什麼物資,僅僅是我們可以過去看一看、去瞭解。於是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去參與,不需要抱著什麼強烈的目的感去做事,可以帶著很輕鬆、玩的心情去做一些從事公益。

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在想有沒有可能「重新設計公益」(redesign),讓它變得更加正常,同時更加溫和、可持續,亦即需要一個思路,重構公益的行動過程,因為我們有一個新的世界觀,知道這世界不是生病的,世界也是很正常的。學校不單是貧窮的;小孩不單是可憐的、無助的,他們也是有創意的。安豬舉了一個台灣本土的例子,他造訪過的台南社大有一個撿垃圾的活動,縱使撿垃圾很多社區、NGO會做,但他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作法,在撿完垃圾之後,會做一個統計各類垃圾的量,而得出數據。這個行動如果複製到更多地方,就可以知道更大的地區甚至台灣整個垃圾丟棄的情況,當這些數據形成一定數量,能精確反映現實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就有一個權力,知道我們可以怎麼做,而不是等政府告訴我們,可能政府的說法也是片面的,只因為他掌握更多資訊。透過微型志工的參與,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接觸這世界的資訊、真相,我們就更有可能連結起來,去面對強勢的政府。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1. 重新設計公益行動,把行動變得簡單、容易參與,亦即把大的行動變碎片,可以隨時隨地去參與。2. 在「行動」外,我們還需要「數據」(信息、資訊等)、「關係」(透過行動建立社區的社會資本),最終,行動+數據+關係都要融合到我們所關注的社區裡面,讓它成為社區自身內在的資源、知識、社會資本,如此一來,社區就會變得更加強壯。未來,社區將更容易連結、動員起來,做出決策,對抗天災、人禍意外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