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樸農學市集、樹合苑創辦人陳孟凱到法鼓文理學院 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演講
不只是買&賣 小農市集推動城鄉連結
法鼓文理學院10月15日邀請合樸農學市集、樹合苑創辦人陳孟凱分享如何從一個人人羨慕的科技業老闆,走入第二人生,選擇以社會企業、合作社為未來職志。坦承「第一人生」除了賺錢以外一無所知的陳孟凱,決定踏入社會企業領域,這才發現很多事情「不是用錢」可以解決,他說:「現在都講說,社會企業要經營愛好者、消費者,但重要只有三個字『活下來』。」
在理解了人生劇本太多自己無法主導的因素之後,陳孟凱決定不再追求社會定義的勳章,「我目前在定義我的『第二人生』,這過程中,就會想去學習,想盡各種辦法。」2007年他成立合樸農學市集,成立的契機是他2003年在台中開了一家自然食餐廳,可是卻完全無法追溯食材來源,「我現在講2003年,那時候連有機法規都沒通過,但還是有解,就是直接跟小農買。」
在跟小農購買的過程,陳孟凱發現「因為他們的交易成本太高了,包含溝通成本、多樣性成本。」深諳經商之道的陳孟凱如此分析,「我要買20樣,我可能必須跟六個小農聯絡。如果透過通路,我只要一個通路,就可以拿到20樣,而且服務好得很,品質也很好。」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不是錢能解決。「當我跟小農買,整個成本太高了。而且很清楚,我餐廳是直接使用,都這麼困難,通路會更困難,所以通路不會跟小農買。」碰到這種結構性問題,他說:「這不是砸錢下去就可以解決,更核心的問題是,『消費者不重視食材』。」牽扯大眾對有機、食農的素養,「所以當我們在講用企業的方式、用錢的方式,當碰到這樣的結構性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那麼有沒有方法呢?陳孟凱想到自己在美國的時候,很喜歡逛農民市集,買到很多在地、有特殊性的農產品,「我就在想,既然小農沒有通路願意跟他們合作,小農自己來做通路好了。」合樸一開始是很簡陋的,陳孟凱提供餐廳的場地,邀請提供食材的小農展售自己的商品,讓城市的民眾,知道小農在做什麼,以及食材來源的重要性。
但這對陳孟凱而言只是第一步,他認為合樸未來要做的,是透過活動、內容,讓原本的消費者升格,變成自願者,也就是說「不僅出錢,也要出力」,讓城鄉之間的人脈連結,推動城鄉創生。陳孟凱希望市集能夠永續,所以導入「以物易物」的市集貨幣,把人脈連結、社會資本都連結進來,希望讓更多人參與,不是只是「銀貨兩訖」單純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