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環境耕作農夫詹鈞貿老師到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 演講
人、作物和環境 是有機、友善三大條件
什麼是有機、友善?我們又要如何做土地的友善?法鼓文理學院12月17日邀請長期從事友善環境耕作的詹鈞貿老師,分享經營生態永續的農法,以及如何解決不同價值觀之間的衝突?他強調,在目前法規之下,每個人著眼點不同,「講清楚」就好,事情是可以慢慢進步的。有機、友善這兩個詞,目前已是人人朗朗上口,然而面臨實際操作時,可是大有學問。詹鈞貿是一名實踐家,在有機、友善環境這一領域他不是專講「概念」,而是分享如何善用微生物、生態平衡,或是推肥、剪枝,這些看似日常實則重要的農耕方法。
詹鈞貿老師大學唸的是土木工程,畢業後一心從事友善農業,對他而言,實實在在累積去執行,才是永續關切這塊土地的方式,他說:「我會願意做友善耕作,會更注重在自然循環、環境守護這一塊,因為我很害怕,我的下一代看不到這些。」最令人佩服的是,這些實際操作的有機/友善農耕知識,都是他「自學」一步一步實踐而來。「農業會遇到很多專業知識的部分,到底要從哪個部分先進去?我那時候覺得是,既然是農業,就一定要先從生產開始,生產就跟作物有關,所以作物生理學,我就先找一本書來看,翻一翻。」
因為家裡種柑橘,詹鈞貿不諱言他是從柑橘入手,從單一作物下去實際操作,「作物生產跟什麼有關係?肥料。我學習肥料知識。有機現在是什麼方式?差別在哪裡?我必須了解別人做了什麼?我們要知道原因,什麼東西可以直接套用,累積去執行。」詹鈞貿從實作中,學得「友善環境耕作」之後,開始致力讓更多人加入這一領域,而對有機、友善的定義,卻不會特別堅持自己才是對的,他說:「每個人的目的不一樣,所以在做有機、友善的時候,我覺得就是你要強調友善,一定要做到有機,你要明確的說友善的對象是誰?」
在食品安全逐漸成為民眾關心議題之後,有機、友善似乎成為「市場顯學」,但相關法規在定義這些產品時,卻不夠完善與清楚,造成很多做有機友善的農民,都在互相攻擊。以溫室栽種為例,這些農民也強調有機、友善,但到底是講究食品安全的友善人、還是強調自然耕作法的友善土地?
在詹鈞貿的理想中,有機、友善應該包含三個條件,即是「人、作物和環境」。他說:「我們要如何做友善工作,其實把這三個條件想進去,以及要做好跟很多人起衝突的準備,因為大家會跟你立場不同、資源不同,一定會跟你起衝突。」不過,詹鈞貿非常輕鬆看待這些爭執,他認為只要「講清楚」就好。「法規規定到哪裡,走一步看一步,可以推動法規就去推動,我覺得整件事情是可以慢慢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