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嶼Good Island黃子軒創辦人到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演講
從廢棄的「歪果」建立的永續之夢
以淘汰水果「歪果」切入農業友善循環的果嶼,原本只是幾名大學生的畢業作品,幾年下來卻結成「纍纍果實」。創辦人黃子軒表示,希望和農民之間,是共好共生的模式,不希望只是薄弱的貿易聯繫;而對於消費者,則是希望透過「歪果」重新轉化的產品,體驗永續精神。
歪果是什麼?果嶼賦予的意義,是指那些因為賣相不佳,被挑出的「次級品」。這類歪果和一般市售水果的甜度、果肉品質沒太大差別,只因體積太大或太小,或是長得歪斜,就被無情淘汰,不是被當垃圾丟棄、就是任其腐爛成為肥料。果嶼把這些歪果製造成手作果醬、果乾水、糖磚等,重新賦予生命。
「農民的心血不該被浪費,每顆水果都值得珍惜。」黃子軒表示,每一顆歪果背後,都有著小農的故事,「我們希望透過這些產品與故事,將土地、歪果與消費者緊密連結,喚醒更多人關注這些本該被珍惜的資源,將這份關懷延續下去。」
黃子軒強調,果嶼跟農民之間,是共好共生的一個相處模式,不希望只是薄弱的一個貿易聯繫而已。「而消費者發現購買的背後,居然可以來去支持台灣農業的一個友善循環發展之後,他還會繼續買更多,這是我們成立的理由。」
果嶼的歪果再生計畫,源自於黃子軒與其他四位同學的畢業製作。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他們造訪朋友家裡的農田,發現很多火龍果被丟棄在田地上。這些留在田地的水果,讓黃子軒等人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些長得不好看,卻還能食用的水果重新進入市場,於是幾個大學生開啟了創業之路。
「在剛開始的時候,合作的小農都不賺我們錢。」回憶約六年前創業之初,黃子軒說:「他們都把水果寄過來,讓我們去發揮。所以在公司比較穩定的時候,我們都帶著員工,一起下去產地,感受當初我們那種衝擊。」
那種衝擊是建立在農業友善循環的一個面向,更深層的則是一種有形價值的轉換。黃子軒表示,果嶼希望告訴消費者農民的心血是什麼,更希望可以藉由包裝設計或是品牌的名義,直接告訴大家,在擁有豐富水果的台灣島嶼,每一個使用友善種植的農民,都應該值得驕傲,無論它的水果「外表」是優還是低。
因此,果嶼在逐漸站穩腳步之後,自己也成立加工廠、店面,透過試錯再修正、試錯再修正,精進產品品質。黃子軒說:「我們不希望消費者只是同情或是可憐農民,而是真心喜歡這個產品,主動來購買。」
當透過歪果把這種永續和友善循環的理念推廣出去,果嶼期待他們不是單打獨鬥,可以有類似的人或團體,不一定要做水果,也可以做海洋廢料或資源回收等,大家建立多元的夥伴關係,一起促進台灣的永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