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讓企業創造新的價值典範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楊秉勳經理
永續議題是當紅炸子雞,其發展脈絡如何?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瞎子摸象、似懂非懂,3月25日「社會企業與永續」課程,邀請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楊秉勳經理,仔細爬梳了全球永續發展的概括,分別從投資人的角度,以及「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的角度,解析企業永續的議題。楊秉勳經理在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主要負責「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對永續議題在企業內的發展與影響,有第一手、實際的觀察與操作。在分享的過程中,他從早期的企業報告書開始,深入淺出的分析永續報告的「進化過程」。
「早期的的企業責任報告書,就是做了好事、要讓大家知道。」楊秉勳說,公司號召幾月幾日去淨灘、幾月幾日去掃街道、幾月幾日要去森林撿垃圾,「然後結束的時候,你要嘛穿著公司發的背心,要嘛就拉紅色的長布條,大家拍張照片,說我有盡到企業的社會責任。」
但是,當今的永續報告領域,這一套已經行不通了!永續報告除了要把企業做的好事向民眾報告之外,壞事也要告訴民眾,「永續報告一直以來都是平衡報導的,討論你公司的好事跟壞事。」換句話說,以往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是讓股東獲利;到了21世紀,楊秉勳強調,「典範慢慢在轉移,變成說我開始要關注不只股東了,我要關注的是『多元利害關係人』的需求。」「什麼是多元利害關係人?首先就是我的員工跟我的密切關係,再來我的供應商,還有我公司所在的附近社區,然後媒體、主管機關還有投資人,這些都是我的利害關係人。」
而為何企業價值認知會產生如此變化呢?原因在於民眾和投資人漸漸知道,企業有很大一部分「隱含價值」,沒有認列在財務報表裡,其中最大的項目就是無形資產。換句話說,氣候變遷的影響,已被置放在產業的財務模式中來評估。「因為有很多產業,它的供應鏈其實是跟氣候有關係的。」楊秉勳說:「可能水災、風災、斷電,然後我產品運不出來。所以它講的背後,就是實質上對我的財務造成的影響,而不是環境面的影響。」
永續議題的認知變化,在於許多倡議者已經知悉這議題與商業、社會、文化、環境各層面息息相關。不過,大部分民眾「身歷其境」,卻似懂非懂,大都困在很多專有名詞裡。以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為例,大多民眾會把「永續和ESG」混在一起。楊秉勳表示,公司評估影響環境的事情,評估影響社會的事情,這部分透露公司的治理能力,「然後投資人要求你在ESG規定的三個面向給我充分的資訊,讓我來判斷可不可以投資你。所以ESG講的從來都不全是什麼永續,它講的都是錢。」
ESG屬於機構投資人盡責或責任投資的概念,反映傳統上為揭露於會計報告卻對估值(Value)為重要的組成要素。透過ESG指標,可衡量企業管理層所做出影響營運效率及未來策略方向的決策,並提供品牌價值與聲譽等無形資產狀況的觀點。而企業永續(Corporate Sustainability)是指,在不損及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下,可以滿足這個世代需要的經濟發展。企業永續性是一種通過實施側重於開展業務的道德、社會、環境、文化和經濟方面的業務策略,來創造利害關係人長期價值的方法。
另外,社會企業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強調的是,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德規範,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並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簡單來說,「永續和ESG」或許在本質出發點和意義有相通之處,但ESG是針對投資人的觀點;企業永續則是站在「多元利害關係人」的觀點。
至於,用來撰寫ESG的GRI(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全球永續報告書標準,從2016推出之後,全球關心永續議題團體陸續發現,用GRI編寫出來的永續報告書,看不到企業的願景。楊秉勳說:「GRI揭露了你的重大議題,但是做的是單一重大性,只評估公司的營運對經濟環境造成的衝擊,但是沒有告訴人家你的財務影響力。」於是,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成立ISSB(國際永續標準委員會),在2022年開始制定S1(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之一般規定)、S2(氣候相關揭露),以全面性的永續揭露標準,滿足投資人永續相關資訊的需求。
「所以我們背後還是要有一些思考,在後面為什麼它會有這樣子的一個分類。」楊秉勳強調,在永續的概念下,企業要創造全新的價值典範,不能只依賴本身的資源,還要依賴與他人共享的資源。「現在已經不是單打獨鬥的了。你必須要保持一定的透明度,給外界需要的資訊,他才有辦法做出有用的決策,然後大家一起在一個價值的創造過程當中去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