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到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演講

11月12日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述說著一個從台北返回三峽的青年,接手逐漸沒落的家族產業,最後成立甘樂文創,實現陪伴弱勢、中輟孩子,並拉抬故鄉的社區共識。執行長林峻丞表示,一路上看到地方的產業文化快速在衰落,「我就提到一個概念,只有教育才能地方創生,教育是地方創生的最後禮物。」

林峻丞是在2006年的時候返鄉的,他回到三峽,除了接手家族的肥皂事業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身分,叫做「絲瓜哥哥」。為什麼叫絲瓜哥哥?他說:「因為我到去山上國小帶孩子種絲瓜,那小朋友就叫我絲瓜哥哥。」

作為一位離開台北,回到三峽故鄉的知青,這不是一個繁華回歸平淡的故事,他從實際的生活經驗中、從故鄉今昔之間的深刻反思,逐漸理解、發展並執行自己構想的「三峽地域品牌」。

「我2006年到2010年這四年間,是接手我們家的家族事業。」林峻丞表示,家裏是做肥皂的,家族事業是隨著三峽的脈絡兒逐漸失去過去的光彩,於是他毅然轉型投入做手工肥皂。在經營家族企業的同時,他也撥出部分時間,化身絲瓜哥哥,回饋故鄉。2010年他離開家族事業,成立甘樂文創,「因為看到社區很多的問題,想要去解決它。」但和其他跨入社會企業這個領域的創業家一樣,除了必須推動許多社區工作之外,錢從哪裡來?

甘樂初始靠接設計案和展演,維持營運,林峻丞說:「在社區裡面,你做展演空間,坦白講真的會餓死,因為不會有人每天去看展演活動。我一直在找產品,我們在商業裡面叫『拳頭產品』,就像當初幫家族的事業轉型,研發手工肥皂,它的拳頭產品就是手工肥皂。」林峻丞一邊靠接設計案維持基本開銷,一邊在想:「甘樂文創的拳頭產品是什麼?最辛苦是前面那幾年,因為沒有商業模式。大家想一下,甘樂那個營運模式,如果從企業經營角度來講,就是它沒有辦法有經濟規模。」

2015年,甘樂自費做的地方誌類型的雜誌,去南部採訪,認識了一些青農。這些青農在中南部種國產大豆,遇到的問題是國產大豆賣不出去!「因為很貴。當初我就在想說,日本有這種百年的豆腐店,一代一代傳承的。那台灣有沒有可能?如果我們自己有國產大豆,怎麼讓一間豆腐店是用國產大豆來製作,然後這個事業是可以一代一代傳承的?」所以林峻丞在2015年成立了「和乃川國產豆製所」,開始做豆腐,發展地方產業;同一年,他正式成立了「小草書屋」,做弱勢家庭小孩的照護陪伴。2018年因為孩子長大了,於是又成立了「青草植物學院」,擴大整個社區服務。後來,他發現三峽的孩子有職業發展的需求,2019年又成立了烘焙坊,帶孩子做烘焙學習。

一直到了2020年,他說:「甘樂做了10年後,我們開始在想說,這10年的歷程,其實也看到很多的青年回到自己的家鄉,但他們也在經歷我們這10年創業的艱難歷程。」林峻丞表示,當時我們就在想,能不能夠發起一個組織?把台灣各地的團隊串聯起來?所以後來成立了「台灣地域振興聯盟」,傳授自己的經驗,幫助其他有心從事地方創生的人。

從三峽這個地域開闢出一片天地,林峻丞一路走過來,選擇以教育為主旨核心。他說:「如果我們只談產業,地方是沒辦法創生的。地方創生是什麼?是留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