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不排斥經濟 必須回到企業本質思考

優樂地永續公司 執行長蔡承璋

  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永續》課程,3月11日邀請優樂地永續服務公司執行長蔡承璋分享「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與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以台灣再生能源為案例,深入淺出講述生物多樣性失衡對環境的影響,以及企業如何在經濟擴張與生物永續之間,求取平衡?
  怎麼做才是永續?演講一開始,蔡承璋執行長以業界實作的經驗,直指重點,「台灣一直在講,減碳是為了救地球,延緩極端氣候發生,對吧?」其實現在全球論調已經改變,蒙特婁公約點出,企業不能只重視氣候變化,「因為氣候變遷帶給我們的只是有限程度的傷害,可是生物多樣性,帶給我們的是『全體滅絕』的傷害。」
  如果生物多樣性產生變化,所有人看到的動植物都會跟著改變。以台灣為例,政府之前推再生能源,南台灣蓋了很多太陽能面板,「請問,當我們改做太陽能面板,土地可不可以種植?而當陽光被遮蓋住,整個溫度會被蓄積在土壤裡。一蓄積之後,請問什麼會不見?植物會不見。然後蛇類、蚯蚓昆蟲全部沒了,最後一個東西變多了,什麼東西?老鼠。」
  蔡承璋指出,現在台南、雲林等地,都發生鼠患。因為蛇是冷血動物沒有辦法在高溫狀況下生存,但老鼠會四處跑,太陽能板下變成老鼠極佳的棲息地。老鼠開始破壞很多農田、農作物,目前暫時沒有辦法處理。
  另外還衍生一個問題是,太陽能面板落地原本是鼓勵使用廢棄農田或旱地,「這個初心非常好,可是接觸的所有對象是誰?是人,所以有一個道德風險,就是所有農民不想種田了,因為政府補助與回饋金很高,農民會想辦法把農田變成什麼?廢棄耕田、旱田,這就是問題。」
  所以,永續只做減碳是行不通的,那麼企業如何執行呢?蔡承璋表示,必須先回到經濟,很多人都覺得永續和經濟,是兩個完全不對等的事情。「事實上對我來說那是不對的,我認為這兩件事情就是同一件事情。我一直在強調『經濟經濟經濟』,在經濟的狀況之下怎麼樣達到永續;而不是在永續的狀況之下怎麼達到經濟,這是有問題的。」
  簡而言之,要企業立刻搞好永續,是不可能的。「我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公司虧損,它第一個會採取的行動是什麼?裁員嘛,降低成本最容易就是裁員。但裁員在永續議題(SDG)裡面是哪一個?S(social社會責任),對企業來講,好像員工總是第一個會犧牲,你不覺得很諷刺嗎?所以,我認為我們一定要把本業做得很穩定之下,再來思考在賺錢的過程當中、應該要負起什麼樣的責任,這才是重點。」
  另一個重點是,不代表不賺錢就不做永續,重點是要把穩健的商業模式建立起來。「現在太多人都會告訴你們,把SDG(永續發展目標)結合進你的商業模式,對不對?結果自己專案搞了一堆,跟永續沒關的永續名詞。」
  蔡承璋強調,真正要做永續的社會創新、社會企業,必須回到企業本質。企業本質當中一定會有某些項目,在永續議題當中是有利的,把它當作突顯項目;而不是為了做生意特別去做某一項永續,讓永續變成類似一層糖衣,外界僅能嘗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