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永續人才? 用完整產品生命週期思考

台灣科技大學永續科技管理研究室 郭財吉教授

  
  永續是否就是做好回收?或是,設計綠色環保商品?台灣科技大學永續科技管理研究室郭財吉教授指出,永續應是結合經濟、環境和社會,必須用一個完整產品生命週期來思考這個問題,「思考就要思考到廢棄端,而不是成為廢棄再來思考。」

  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永續」課程,3月18日邀請台灣永續議題先行者之一的郭財吉教授,以「探討SDGs與綠領人才」為題,與社會企業與創新科系同學分享永續的議題。

  「你們覺生物可分解的塑膠好不好?」郭財吉一開始就以自身為例,破解所謂「綠色設計」。他強調,生物可分解是一個有爭議性的東西,原料不外乎就是動植物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一定會做加工製造,產生一些所謂環境的破壞。」然後,民眾使用之後丟到回收桶;但是,丟入回收桶之後又跑去哪裡?「焚燒、燒掉了,聽說清潔隊他們有時候覺得很麻煩,就整個丟到焚化爐去。」

  這也就是郭教授希望點出的重點「產品生命週期」,因為若依正確處理方式,生物可分解塑膠廢棄之後,最理想應當是掩埋,「前面做了一大堆,好像很豐功偉業,走到最後一段的時候,竟然崩壞了。」

  郭財吉指出,很多人在談綠色產品設計的時候,只談產品生命週期「其中一個環節」,但如果把產品從原料端、設計端、製造端、使用端到廢棄端,「你會發現,我們串不起來。」

  「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就需要思考廢棄端,而不是等到廢棄的時候,再來解決廢棄的問題。」郭財吉解釋,所有永續都不能當成單一議題來看,「很多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要我們一起去克服。所以永續這件事,不要當作是一個學問來談,要當作『生活』來談。」

  以循環箱為例,某些電商宣傳使用循環箱,聽起來很環保,但郭財吉說:「我永遠都是用『生命週期』來思考,循環箱強調什麼?製造了這個箱子,中間要透過什麼?循環,然後循環到一定的程度就廢棄,所以關鍵在什麼?在循環的次數。」

  郭財吉指出,永續強調的是一個系統性的觀念和想法,「回到剛才講,這個東西的循環決定在誰身上?其實在客戶。第一個、消費者一定要夠多,才可以有循環。第二個、是什麼?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他要快點還給你,你才可以循環。」所以,真正的關鍵不在重複使用,真正的關鍵,是循環的速度越快越好;而循環速度又代表需要健全的監控系統,去追蹤每個箱子的來來去去。

  郭財吉不諱言,過去在談永續時候,不是用「工程腦」在想,就是用「社會腦」在想。「社會腦想不到工程腦,對不對?更想不到財務端,更有一群人是『經濟腦』在想永續,可是真正要談永續的基礎,是應該把工程、環境、社會和經濟,去找一個平衡點。」

  那麼如何成為一個「綠領」的永續人才呢?郭財吉強調,在學校裡面所教的,都在談這個跨產業及永續的問題,包含環境、氣候、紀律、社會、人權、治理跟風險。可是,其實在談到永續的生活裡面,軟實力也很重要,包含理想,對永續的抱負,和創意者溝通、協同、合作、問題解決跟系統思考。

  「另外,必須選擇針對什麼特定產業,比如說製造業,它所面臨的永續問題,服務業它所面臨的永續問題,農業、醫療、金融、建築、交通跟營售,各種不同的行業的永續問題都不一樣。我們不能夠用一套方法,去套在各種不同的部分。」

  永續需要跨域創新,需要的是彼此判準共同的議題,也就是經濟、環境跟社會。郭財吉說:「所以在談到這個的時候,我其實都強調說,如果你有信心想要進入永續本身,除了了解一些專業的永續問題,你還必須要選定特定產業,建構一些想法跟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