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讓企業透明化 反思賺錢至上的經營方式

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研究總監 李竺姮

  永續發展成為全球企業顯學,但國際間「不同架構」各自進化,令人產生瞎子摸象般的困擾。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研究總監李竺姮,應邀至法鼓文理學院分享永續經驗,她從企業經營的角度說明,「成為百年企業不是你持續很會賺錢,而是在經營的過程中,不只考慮了經濟,還考慮了環境跟社會的一個永續。」因此,用ESG數據讓企業透明化,重新反思自己的經營方式。

  《社會企業與永續》課程是在4月15日,邀請李竺姮總監以「永續發展ESG與企業倫理」為題發表演講。李總監早年在產業界服務,所以融合自己實際經驗,以企業的角度為切入點,講解企業經營與永續之間的關係。

  「我們現在看到的,比較多會是從國際各式各樣框架來說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很重要、GRI(全球永續性報告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很重要、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也很重要。但是回到企業主體,站在企業經營的角度,要去看永續發展到底跟 business有什麼關係?」

  論及經商的本質,商業活動很常產生外部成本,李竺姮說:「比如說你燒掉產生的碳排,是由第三人來承受,這個叫做外部成本的概念。」而永續對於企業經營而言,就是過去不用付費的外部成本,現在要開始內部化,例如徵收碳費,「你過去做多少都不會有人跟你收錢,你也不會產生成本的事情,現在這要重新去反思,哪些成本應該歸為企業內部?公司要去承擔。」

  以經營管理的角度來看永續,全球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反思改變。一開始是1980年代,這時候企業思考,是以股東利益至上為邏輯。因爲,企業的所有利害關係人,最重要的是股東,決策會以獲利至上,即便其他還有非常多必須考量的要素,可是權重最大的一定是「獲利於否」。

  「一開始的反思是不對啊,一家企業能夠持續的營運,能持續賺錢並不是只有股東數字而已。」李竺姮指出,如果沒有員工賣命投入,如果沒有客戶買單,沒有政府的支持,「過去很多的製造業,你周邊社區鄰里沒有出來抗議,你的生意不會這樣的持續下去。」

  所以,一家企業經營成功原因不是只有單一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是所有利害關係人一起促成的。企業經營獲利的關係主體,不能只把眼光放在股東而已,要把其他利害關係人也放進來。

  「第一個反思是在關係主體,從單一主體到多元主體,再來是責任的標的物到底是什麼?」李竺姮表示,1991年有學者提出企業社會責任四個面向,其中最基礎的面向是經濟責任,「一個企業如果不賺錢,那你的員工怎麼拿到薪水?所以一個企業要能夠獲利、能夠盈利,組織能夠持續,這都是最基本的。」

  李竺姮強調,在盈利的前提之上,接著要去考慮法遵,經營的方式是否合法?再來考慮的是倫理,就是有沒有所謂的商業道德?最後才是慈善,如果行有餘力,願意把獲利拿出來與社會一同分享。

  所以永續放到企業裡面,「就是你的企業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成為百年企業的這個角度。成為百年企業不是你持續很會賺錢,而是在經營的過程中,不只考慮了經濟,還考慮了環境跟社會的一個永續。」

  換句話說,人類文明發展,不能以降低福祉為代價,善用自然資源不能降低基本量。因此,國際間對永續發展的共通結論是,在保護環境的條件下,以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損害後代人的需求前提的概念發展,「你現在的優渥,不能以消耗未來的子孫而來。」

  那麼目前全球企業推動永續遭遇什麼樣的問題?李竺姮表示,最普遍的抱怨一定是缺錢缺人,「除了人跟錢之外,還有一個是不容易獲得供應商接通和配合。」如果今天企業要做永續,供應商上下游也要一起跳進來,因為原料調整就不是只有企業自己的事情,「除非你自己是一條龍,它很明顯的是整條供應鏈的事情,而不是單一企業的遊戲。」

  不論推動永續遭遇什麼困難,這已是全球的共識和未來發展路徑,企業無法再迴避,李竺姮說:「大型企業或中小企業,去回應永續的議題,開始時要有『正確的認識』;再來就是『態度』,目標要怎麼訂?」

  其實,今天去談 ESG 的精神、成效的揭露,不外乎重新整理企業經營是怎麼一回事?它在提醒的是企業要對所擁有的影響力負責,無論是大型企業或中小企業,可在ESG 的倡議裡,把這些數據方法系統化,用一種比較透明化的方式,重新反思整個企業的經營。